《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以教育学和语言文学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课程,它运用教育学、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科学学、人才学等原理分析语文教学现象,旨在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语文教育实践。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语文在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为他们指出一条从事语文教育的科学途径;同时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育的感情和兴趣,使他们获得语文教育的基本能力。
语文教育学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育的技能,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吸纳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先进成果和理论,吸纳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新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吸纳国际母语教育新的成果和理论,使课程教学具有时代特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该课程实行“三维”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逻辑思辨能力;将“说课”引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假象思维”能力;对于教学技术操作,如备课、教学设计,上课等,采用到基地学校见习,观看教学录像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证书要求评分标准:
1.单元测验:占20%。单元测验采用学生互评式,需提交后才能参加互评。评5份以上他人的测验方可获得他人评自己测验平均分的满分,未参与互评只能得测验得分的50%,未完成互评只能得测验得分的80%;
2.课程讨论:占20%。根据同学们在讨论区中课堂交流区板块发表的有效帖子(含主贴和回帖)的数量给予评分,课程讨论获得满分(40分)的同学发表的有效帖子不少于20个;
3.期末考试:占60%。
授课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总学时数36, 2学分。理论讲授、讨论24个学时,学生观看名师录像、说课、讲课实践10个学时,考试2个学时。适用专业: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
序 言
首先明确学习和研究本课程的基本方法是:(1)遵照陶行知先生“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的教导来设置课程和教学体系。(2)按照费尔巴哈指出的“要拿自己的概念去符合事物,而不是拿事物来附和自己的概念”的原则,来规范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3)运用理性方法和实际材料统一的方法,力争使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论
(一)教学目标
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指导学生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树立科学的语文课程性质观,从而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二)主要内容
1、基本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 2、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重点是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难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3、学科发展。从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伊始,历经“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与“语文教育学”,以及目前正在构建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难点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收集和统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各种著作,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和研究,要使学生树立语文教育史观,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把具体问题放到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查,在此基础上褒贬取舍。
(二)主要内容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2、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是诞生和发展的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众多的曲折和反复,有众多的语文教育思想家,有复杂多变的语文教学实践,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也有残酷的失败教训。 3、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历史进行梳理,我们清楚地看到:经过近现代直至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时期,在各个发展阶段,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无太大的实质性改变。首先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近代以后,虽无科举考试,但有了其他考试,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考试;其次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重点仍是识字加读写文章,内容一贯要求载道;再次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方法,记诵摹仿、整体把握从古到今都是最受重视的。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研究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研究近代和现代复杂多变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难点是有许多问题至今难有公认的结论。
(四)教学建议
如果我们多方面地考察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就会发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许多思想、概念,都是代代相传,因袭而至今日的。于是,以下问题自然浮现出来,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强的传承性?今天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如何创新?力争通过我们的研究,使某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较科学的结论。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一)教学目标
系统研究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深入理解新课标中所体现的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主要内容
1、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为全面地体现了语文的基本性质,符合“语言”的特性。目前的任务是正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防止“人文性”的泛化。 2、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建,包括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主要表现就是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确立,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构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3、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总目标共有十项。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小学1-2年级,小学3-4年级,小学5-6年级,初中1-3年级,共四个学段。每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由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
深入研究《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理解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的新的理念,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明确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 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作为体现语文课程设计思想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的三要素之一。当代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说:“首要的最明显的问题是怎样组织教材,使它既能由普通的教师教给普通的学生,同时又能清楚的反映各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主要内容
1、语文课程设计的历史发展。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有过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就其功能来讲二者是同义语。
2、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
3、使用语文教材的科学与艺术。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用教材教”。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教学资源,而是要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教学资源。
(三)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研究与新课标相适应的实验教材。
(四)教学建议
收集和统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如果可能,还要收集和统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和研究,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掌握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
(二)主要内容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其中包括:(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等。 2、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重点是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
3、说课与讲课艺术及实践。说课与讲课的区别,说课与讲课的程序,说课与讲课的艺术,学生的说课、讲课教学实践。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难点是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和演示(说课、讲课)设计中的信息化技术。 (四)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要密切联系语文教学实际,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练习活动。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识字写字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逐步了解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提搞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主要内容
1、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贯穿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影响较大的改革实验有:(1)集中识字,(2)分散识字,(3)字族文识字,(4)注音识字提前读写,(5)字理识字,(6)韵语识字,(7)电脑识字等。实践证明,都有成功的方面,也都有局限性。
3、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实施识字与写字教学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汉字教学做到教师一语道破,学生终生不忘。(1)科学化:识字与写字教学要以现代汉字学和现代脑科学为理论基础和认知方案。(2) 艺术化: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艺术性基于汉字的象形性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3)信息化:识字与写字教学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用计算机教,学生用计算机学。
(三)重点难点
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掌握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建议
通过文献查询和现实考察的方法,了解国内外汉字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普遍地使用汉字的信息化处理,对写字教学的研究成为时代的重要科题;在汉语由民族语言走向国际语言的21世纪,对外汉字教育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和国际意义。
第七章 阅读教学
(一)教学目标
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育思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通过学习和研究阅读教学,增强对阅读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阅读践行能力。
(二)主要内容
1、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有:引导过程--解读过程--运用过程。
3、阅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构成了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1)单向输出式。(2)双向交流式。(3)多向交流式,又称立体交叉式。
4、网络阅读指导。网络阅读是一柄双刃剑。能够增大阅读量,创建虚实融合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探究式、合作式与个性化学习。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可能被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乃至危害学生的成长。加强中学生网络阅读指导已迫在眉睫。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解读过程,难点是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及网络阅读指导的新趋势。
(四)教学建议
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实例或课堂教学录像,思考分析其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片断)的实践活动。
第八章 写作教学
(一)教学目标
理论上要深入研究写作教学的性质,不能用一般写作论和文学创作论来代替作文教学论。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写作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写作践行能力。
(二)主要内容
1、写作教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这是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作文的基本性质。它决定了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体系、过程和方法。 2、写作教学过程。写一般作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重点是作文评讲。作文评讲的基本原则是激励,而激励的基本方法就是“发表”,发表欲是写作的内在动力。在评讲中和评讲后,要尽可能使优秀作文都得到“发表”的机会。“发表”有不同的层次和方式,如班内朗诵,教师范读,黑板报、手抄报刊登,学校广播,公开刊物发表等。
3、写作训练方式。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训练方式:有片断作文与整篇作文,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命题作文与非命题作文,写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快速作文与研究性作文,各类文体的作文训练等。写作教学中选择什么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发展的规律。
(三)重点难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这是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作文的基本性质。它决定了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体系、过程和方法。这种认识在历史上从未得到真正的贯彻,目前更为混乱,而且在短时期内很难澄清。
(四)教学建议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观看优秀教师写作教学案例或课堂录像,进行交流评述,并安排相关的练习活动,如作文评讲等。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一)教学目标
在理论上要深入研究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性质,了解演变过程,理解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
(二)主要内容
1、口语交际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性的“听话说话”教学变为实践性的“口语交际”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所谓“口语交际”是人们在交往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教育的要求,口语表达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综合性学习。我国传统教育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三)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话说话教学的历史发展,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领域。
(四)教学建议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观看优秀教师写作教学案例或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交流评。
第十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现代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以及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和从教能力。
(二)主要内容
1、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1998年国家教委在《情况通报》上指出:“任何学科都不能成为课程的中心,只有儿童的发展才是课程的中心。”在所有的课程中,学生的个性完美发展是核心课程。任何学科都是为了儿童的发展,都是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共同的育人目的。语文学科既不能“包打天下”,又要发挥自己的特点为共同的育人目标服务。 2、语文教学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两大更新:(1)关于教师,最具传统意义的教育观念是:“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过程。(2)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只有付出,不能“充电”,不能成才。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科教育家。
(三)重点难点
目前有许多理论摆起了语文学科 要“包打天下”的架势,既不能正确处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又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特点为共同的育人目标服务,最终将导致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与消亡。还有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没有完全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四)教学建议
通过文献查询和现实考察的方法,系统研究古今中外的学生观与教师观,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学习过教育学。本课程属于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学习本课程之后,为了更好地拓展学习,需要学生选修语文新标解读与教材分析、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设计以及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等课程,学习这些后续课程需要运用到本课程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6学分:2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
学时
实验(实践)
学时
辅导
学时
备注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论
2
第二章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4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5
1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2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4
6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1
1
第七章
阅读教学
3
1
第八章
写作教学
3
1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2
第十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
2
参考资料
教材:
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黎锦熙著:《新国文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版
6.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耿红卫著:《新课程: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